时间:2025/10/11 17:42:09 作者: 点击数:
穗科字〔2025〕4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我局反映。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9月30日
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部署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广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聚焦我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为“再造新广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9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全面发展,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场景示范效应深度拓展,创新主体活力充分,产业竞争力加速跃升,基本形成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形成万家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融通发展的态势。
到2035年,未来产业全过程创新链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引领科技前沿的标杆性产品和服务,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城市强”的跃升,成为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三、发展方向
立足广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系统谋划、突出优势、成熟先行,精准培育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6大未来产业,以技术突破、场景驱动、生态构建为核心,通过细分赛道精准聚焦、技术领域分层攻坚、成熟领域先行示范等方式,推动6大未来产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发展。根据国家重点推进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动态监测情况,积极跟踪发现并培育具有前沿交叉性、技术颠覆性、产业引领性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6+X”发展监测机制,动态调整并持续优化未来产业体系。
四、区域布局
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为引领,开展全市未来产业规划布局。研究出台未来产业先导区工作方案,围绕前沿交叉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推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在全市打造若干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鼓励创新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基础良好、体制机制健全、未来产业方向明确且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开展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工作。聚焦细分产业赛道,在园区建设、场景开放、企业引育、人才汇聚、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市区联动,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产业技术策源行动。
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州)、粤穗联合基金,重点鼓励前沿原创探索和非共识创新,着力解决未来产业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强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专项,推动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行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原创成果。发挥广州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推动平台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集成能力延伸,打造覆盖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系统性开展未来产业跨学科、大协同攻关,强化产业技术策源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均需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基础设施支撑行动。
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穗落地,支撑未来产业相关基础科学问题和底层技术研究。适度超前建设数智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前瞻布局6G、低轨卫星、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网络。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鼓励产业园区建设配套算力。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加强公共数据治理和高质量供给,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构建面向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支持广州数据交易所争创全国性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平台,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三)成果转化加速行动。
加快构建成果转化“广州模式”,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等方向,推动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协同发力,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生物岛实验室、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开展“校园创业”“先投后股”“有组织技术攻关+有组织成果转化”等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工作,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推动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边研发、边验证、边转化”的产业化和快速迭代机制。加强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开展未来产业专利导航。实施未来产业标准化领航计划,加强关键技术、基础材料、工艺装备等领域标准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企业育成倍增行动。
推动创新创业大赛优化升级,发展“投资+孵化”“赛道+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推动建设培育前沿科创企业的高质量孵化体系。加强未来产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硬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鼓励国有企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将未来产业布局纳入企业年度创新考核。支持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先行先试,打造若干未来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五)创新场景牵引行动。
加大推进未来产业场景创新,建立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机制,鼓励政府机构、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持续征集发布未来场景技术清单,打造首试首用示范场景。发展首发经济,加快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示范产品和可复制推广的标杆解决方案。鼓励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企和社会组织首购、订购未来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六)科技金融赋能行动。
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组建百亿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探索“母基金+参股+直投”联动机制,形成“概念验证—技术转化—产业落地—上市融资”的全周期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展未来产业融资渠道,推进“创新积分制”改革,统筹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优化风险补偿资金池运作效能,提升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推动政府投资基金优化考核机制,构建多层次资本退出渠道。探索推动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深度参与未来产业投资,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七)未来人才汇聚行动。
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创新外籍高端人才引用留制度,引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团队。优化实施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引导科技人才更好服务未来产业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鼓励高校院所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技术经理人、产业投资人等未来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八)交流合作协同行动。
持续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支持在穗高校院所、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设立未来产业领域国际合作组织和平台,鼓励跨国企业、国外科研机构来穗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未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贡献广州产品、广州方案。深化大湾区协同合作,加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与横琴、前海、河套等地的重大创新载体对接合作,建好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等平台,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大湾区科学论坛、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活动,平行举办未来产业主题论坛和会议,打造高质量未来产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发委办)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未来产业工作专班运行,统筹推进未来产业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问题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围绕要素保障进行精准派单、对接服务,各专班、各区因地制宜加快出台具体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形成市级统筹、区级主抓、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强化未来产业招商工作,市区联动分产业组建招商团队,制定未来产业图谱及招商目标清单,科学精准锁定重点招商目标。建立未来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格局。
(二)动态监测评估。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技术挖掘与甄别机制,开展未来产业方向预测研判,建立未来产业统计监测和评估体系,开展产业审视,跟踪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按照突出优势、成熟先行的原则,建立未来产业赛道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未来产业赛道。
(三)强化机制创新。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对未来产业中的市场主体实施“观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监管举措。探索在无人驾驶、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沙盒”监管试点。强化创新容错,进一步放权赋能,深化科研人员减负松绑。